教学成果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教师风采 > 教学成果

  • “双封”教育与“娇”“骄”二气(宋晖)
  • 作者:管理员 发布日期:2012-06-28点击率:4318次
    分享到:
  • “双封”教育与“娇”“骄”二气

     作者:宋  晖    
         从教二十多年,既当了家长,更当过不少学生的老师,可是近年来犯难了,那就是常听人说起也是自己深有感触的话题:子女难管、学生难教。经反复探索,深切地感到:教育者的“双封”教育往往导致受教育者的“娇”、“骄”二气,这正是一些青少年难管难教的直接诱因。
        换句话说,教育的失败往往在于教育者本身某些认识的偏差或施教环节的不到位。这里论及的教育主要指家庭与学校教育,而教育者当然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和以教书育人为职业或事业的老师。
        所谓“双封”教育,指的是教育的封建性和封闭性。教育的封建性主要是封建的教育理念在现实社会的变相传承与演化。譬如,从孔夫子时代开始宣扬的“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强调通过读书而衣锦还乡、升宫发财,以光宗耀祖、出人头地,那种“书中自有黄金屋”、“千钟粟”、“颜如玉”的鼓噪不知迷倒和造就了多少“范进”、“孔乙己”!而现今一些吃了没文凭苦的家长就一心指望子女考上大学,甚至是重点大学、热门专业,或者只要能跳出“农”门,逃离“工”门,不再像父辈、祖辈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或“一把扳手定乾坤”就行,甚或越是名人、大款、学者、权要,越希望子女超越自己。各阶层的人几乎都为子女看准了华山绝道——考大学,一度造成千军万马挤过独木桥的局面。望子成龙、盼女为凤本属人之常情,但应正视子女资质与实际,有的放矢,从长计议。正如战国时触龙说赵太后时所言:“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可怜我们一些苦心的父母,一方面即使自己省吃俭用也不无盲目地为子女花钱读“重点”、花钱请“家教”、花钱学专长,而不管子女基础如何、兴趣怎样、有无特长;一方面对于子女有求必应,生活琐事越俎代庖,“孝”子之心几乎超过了春秋时齐景公的“甘为孺子牛”。表面看来,父母很重视智力投资与精力投入,甚至在为子女成才的“短、平、快”而奔忙。实际上当父母的精心设计不为子女所认同甚至厌烦、反对时,一片苦心只会收获苦涩。一个幼儿园小男孩对老师说:他的最大理想是长大后造一架大轰炸机把他家那架大钢琴给炸了,也许在他看来用嫩指按那黑白键还不如用穿运动鞋的脚在门上踢得砰砰作响来得痛快。还有一个以高分入学的少年大学生,对同学说他最恨的是他父亲,因为他觉得他的天真童年与风华少年是在父亲的监控逼迫下度过的,没有欢快与温暖。
        如果说,过分呵护,一味迁就,父母甚至父母的父母对晚辈的偏爱、宠爱、溺爱,易使他们产生依赖心理,削弱自立自理能力,并滋生以懒散、脆弱、攀比、享受等为特征的“娇”气的话,那么,教育引导的不适时、不得法,少沟通、少了解,过分苛严,动辄得咎,方式简单粗暴,则往往容易助长受教育者的“骄”气。当然,这还只是客观成因,主观成因则是坐井观天、妄自尊大及孤芳自赏等。这种以任性、逞强、自大、骄纵为主要特征的骄气,有些是由抵触情绪积久而成的逆反心理,有些是缺乏束缚与控管而膨胀的独尊意识,有些则是为挣脱羁绊、试图张扬个性去寻求自由发展的空间。应当说,后者是无可厚非的,应该引起教育者的及时警觉并进行必要疏导,使不同潜能的受教育者的个性在适宜的气候与土壤里健康自在地成长、成熟,而不应扼杀其灵性与生机。
        生活中常有类似现象:某些家长或官场受挫或商场折本或赌场输钱或情场失意,甚至跌了股价,瘟了鸡鸭,一旦发现子女表现不好、学业不佳,就迁怒于人,施行封建家长式作风,打骂加恐吓:不争气就给老子滚!“养不教,父之过”,“滚”向社会,叫谁负责?又有的家长要子女认真在家做作业,自己却放大音量看电视或通宵在家打麻将,甚或泡在“馆吧厅”而不在家管子女,他们能不反感吗?还有,如今独生子女很多,即使长辈不惯宠他们,他们也程度不同地自己娇惯自己,滋长不良习气,时不时地犯错,如果父母一个骂,一个呵,教育不同步,能奏效吗?再者,现在离异家庭渐多,抚养与监护的不明或分明在对子女的教育上往往难以协调一致,而继父母教育的宽与严也很难把握分寸,宽了怕是放纵或冷漠,严了怕是刁难或厌恶。组合型家庭子女的教育更难,子女身上的“骄”气往往更重。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上述现象表明,家庭教育决不可等闲视之。法国哲学家福罗培尔说:“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操在掌权者手里,倒不如说操在父母手里。”开明而富有责任感的家长们自当谨记于心。
        可是,当今许多崇尚理解、甚至自己身为家长的老师们,原本感受过应试教育令人心力交瘁,也渴盼为师生“减负”,却只指望“九州风气恃风雷”,徒叹大气候之下无力回天,自己则自觉不自觉地钻入了升学率的“套子”,热衷于延长教学时量和增大训练量。学生课桌上由什么“技巧”、“指津”、“秘诀”、“宝典”、“兵法”之类堆起的座座山峰,成了师生间坦荡交流的屏障。难怪有学生这样诉说读书的苦楚:家长逼,老师压,只恨没有星期八。更有些不思教改而又推崇“师道尊严”的老师,思想僵化、知识老化、方式呆板,而惯于将知识碾成沙砾,与概念模糊的水泥浆搅拌一起,以知识点做钢筋,试图在学生的知识溪流中筑起百年不坍的堤坝;而自己却不注重更新知识,引进“源头活水”。教学不激发学生兴趣,不激励他们自主学习,而是让学生唯命是从,去抄、去练、去背;教育不讲究“亲、严、勤、细”,动不动就体罚学生,甚至以罚款、处分替代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与转化工作,对所谓“双差生”恨不得一脚踢出校门。
        而当学生厌学、逃学甚至想辍学时,当子女贪玩、早恋、讲究吃穿、迷上电游和网吧时,老师和家长几乎都看好学校实行“封闭式”管理,禁止学生自由出入校门。这种把鸟笼做大的做法实为下策,可算作教育形式上的封闭,禁锢不了自由飞翔的思想。学生对学习的畏惧或逃避,是心理幼稚病,是人格的不健全和非智力因素的不完善。真正有效的措施应是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爱做、肯思的种种有益、有效的途径,将他们的爱好和注意力吸引到校园内、课堂上。而开放式教学则以社会为课堂,人生所需为读本,没有模式,没有樊篱。这种大教学观也许正是素质教育的真谛所在。
        许多地方的现行教育还有着桎梏精神的封闭性。倡导少出校门、少与外界接触、少参与社会活动等,虽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也指望一心攻读教科书,让音、体、美及课外活动等尽量让路,致使素质教育的实施步履维艰。教育的封闭性还表现为教育理念灌输的不和谐性。诸如既要受教育者在师长面前不说慌话,又嘱咐他们在陌生人面前不说真话,尽管说话角度不同,成人好理解,却容易使可塑性较大的少年儿童对人失去信任感,使人与人之间徒生隔膜与淡漠,进而失去亲和力和凝聚力。
        一些传统而世俗的观念很具有魔力,使人走不出自我封闭的怪圈。鲁迅《风筝》中的“我”折断了小兄弟躲着制的风筝,后来他从一本儿童文学作品上悟出这么做是对儿童天性的虐杀。当阔别二十年后“我”带着忏悔之心“去讨他的宽恕时”,他竟说“有过这样的事么”,“像旁听别人的新闻一样”,着实令人“悲哀”。这正如有幅漫画所揭示的现象:面对同一个女孩子,幼时妈妈对她说:门外有大灰狼;上学后老师对她说:校外有大坏蛋;参加工作后领导对她说:国外有艾滋病。当她自己成了母亲后,又对她年幼的儿子说:门外有大灰狼。这就是封闭性教育的写照,是封建意识根深蒂固、代代相传的缩影。
        还应强调的是,教育的封闭性在一定程度上源于教育的封建性。双封教育的动因是将人打磨成统治阶级或世俗观念所认同的“标准件”、“合格品”,而结果却扼杀了一代代人的天资与创造潜能,使学校源源不断地向社会输送创业的平庸者和竞争的失败者,成为社会的“次品”、“废品”甚至“危险品”。至于“娇”、“骄”二气,既相互联系又各具特征。娇气多因家庭氛围、家庭教育及某种特殊社会关系等所致,骄气多因主客观的相对放任所生。骄气又是娇气的某种膨化或恶化,当老师、家长或亲友规劝、教育他们时,强词夺理并一意孤行,甚至还搬来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以致在浅薄无知且狂妄自大的错路上越走越远。加上他们对“逆耳”忠言厌烦、抵触,才会使教育者感到难管、难教。
        总之,青少年学生的教育问题确实是社会关注的重大课题。有行家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是没有找到最佳的教育方法。这“最佳”正是当前广大教育者所需竭力探求的难题。只有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建立起平等、诚信的关系,才可能实现由“把人当人看”到“使人成为人”的飞跃。当封建性、封闭性教育被能动性、开放性教育所替代,被教育者的“娇”、“骄”二气转化而为朝气、才气与正气时,作为教育者的家长和老师们也就收获了成功与喜悦。
     
    (原载:《中国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12;转载:《中国教育研究论丛》2006.6)
  • 备案号:湘ICP备09005176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90302000003
  • 地址:湖南省益阳市赫山区康富北路
  • 湖南省益阳市第一中学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737-4223347
  • 技术支持:迪赛科技   进入后台